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推动大学生成功就业关系到广大毕业生未来发展,牵动着无数学子父母的心,更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作为学院的就业信息员,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专业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提升学院就业工作水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和谐因素的表现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部门通过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增加就业岗位、举办大型招聘会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就业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水平的稳中有升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增长,65%左右的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因素。
第一,由于部分毕业生由于理想和价值观的缺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无所作为而放弃就业成为“漂流族”。他们大多游离于学校附近或者是社会上,整日到处闲荡居无定所,有的为了解决自己的日常消费支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第二,部分毕业生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实现既定就业目标时,往往把没能实现愿望的原因错误的归咎于政府和学校,认为学校没有尽到推荐就业的义务而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提供的就业机会,不配合就业工作部门开展就业率统计,给学校就业工作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第三,由于就业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产生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就业信息不畅通,同学、师生关系紧张,滋生就业腐败现象等,每年毕业前,一些毕业生因为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借破坏学校公物来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打击报复老师和同学。这给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了隐患。
第四,重复就业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因为部分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一人与多个用人单位达成协议或者是就业后频繁更换就业单位。“一些大学生常常先找一个单位签订合同,为将来寻找更好的单位垫底,一旦找到更加理想的单位马上撕毁合同,让用人单位防不胜防。”这一方面提高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带来就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自身职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和谐因素出现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行业产生的冲击,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却有增无减。因为虽然近几年毕业生人数逐渐持平,但是往年积累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却在增长,这就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增加了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到2009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0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的需要结合的不够紧密,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行业或社会领域中急需的人才,高等学校却又不能有效地满足供给。”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压力和困难,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主观原因表现为大学生普遍预期就业目标过高,功利性过强。尽管各地高校都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通过加强宣传,树立优秀典型,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转变观念响应国家号召,将西部、基层作为自己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舞台。”但是许多毕业生还是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就业,他们大多选择留在城市先就业再择业,或者是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从我校情况看:近四年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共7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不足千分之五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近四年我校研究生报考率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则逐年增长,2009年考取研究生的有700多人。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和调控,大学生就业压力会得到逐步的缓解。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深刻转变,以此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因为“大学生就业观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进行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教育的背景下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就业前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与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郑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引导大学生将把自己的价值观与就业目标结合起来思考,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把健康、合理的价值观融入到职业规划中去,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渐使他们从天之骄子的精英意识转变成为要做一个社会上普通劳动者的观念,使学生真正懂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一方面减少了就业中的风险和恶性竞争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第二,努力推进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依法就业。学校要加强国家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不搞不正当竞争。将诚信教育纳入就业观教育中,明确反对毕业生做有损用人单位和其他应聘者的事情,要求他们对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遵守信用。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毕业生就业过程进行监督,对一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一些必要的处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激化、减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冲突,确保毕业生依法就业、顺利就业。
第三、不断强化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必备素质,是个人事业进步发展的坚强基石,从而也应该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多以品德为重,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⑨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中要加强毕业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家、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